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图片宁武 > 正文

宁武郭家宅院

 时间:2016-03-09       大    中    小     

 

  郭家宅院悬挂的牌匾 

  宁武历史文化悠久,曾为燕京戎生息,也为娄烦族所居,隋置娄烦郡,明设宁武关,清建宁武府。历朝历代为宁武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尤其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让宁武的行政建制达到历史顶峰,并留下大量体现府城建制的官衙、寺庙和民居建筑。宁武郭家宅院就是其中的一个民居典型建筑。

  郭家宅院位于宁武县城头百户街中段,背靠宁武古城墙,坐南朝北,为清代民居砖木彩雕结构、中间垂花门隔成二进院的院落。主南房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面阔五间,上下十间,四根楼柱笔直粗壮,过门青石方正硕大,中间石雕铜钱图案,两米长的八级整块青石台阶造势不凡。院落中间的垂花门更是精雕细刻,亭亭玉立;成对的木刻莲花垂柱、云煹、角替、如意、龙头等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木刻装饰艺术。整个院落雕梁画栋,错落有致,造型优美,蔚为壮观。曾悬匾有“孝思不匮”、“学吃亏”、“恤赒高义”、“靡常斋”等。其间近二百年间,先后于1942年和1986年两次进行过维修,现保存基本完好。

  郭家宅院的营造年代可以从牌匾题字时间上确定为清道光十五年(1836)至道光二十二年(1843)七年之间。主南房正堂屋木隔扇上阳刻“靡常斋”为大清道光拾伍年(1836年)岁次乙未前三月二十日吕纯阳帝君乩赐,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九月上旬主人敬录。可以理解为郭家宅院主人在道光十五就有了营造居所的计划,然后由吕纯阳乩赐“靡常斋”为居所雅名,道光二十二年居所建筑完毕,主人将“靡常斋”恭恭敬敬地刻录在堂屋木隔扇上,并制作了牌匾悬挂在南楼顶上。 

 

  正堂屋的木隔扇上木刻“靡常斋 

  郭家宅院的建造者之一郭丰邦是一位中医兼商人。郭氏祖坟的墓碑“府君黔省访亲记略”上记载了他的经历:府君讳丰邦字克政,曾祖父讳文蔚,曾祖母巩氏生六子,长相唐即府君考也,配祖母彭氏。家素乏。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困益甚,欲商于外。府君方八岁,苦留不从。遂觅食他方,越数年无音信,不知祖父之适黔省。他时,家叔父俱另居,曾祖母与祖母、府君,母子三人萧然一室,日用恒不给。府君竭力经营,及贵省信至,始知祖父远游万里外。嗣,遇便即通信,恳祖父速归,久之竟不返。府痛曰:“久客不归,何以为生?”欲亲往,资斧无所出。因思习医可食,遂刻志岐黄,为访亲计。曾祖母殁,府君竭力营葬,不诿诸叔。祖事甫毕,别母曰:“吾父寄迹异域,儿问之不得往迎者,以祖母故也。今大事毕,儿将往,不以家事房(妨)吾”。母曰:“汝善事高堂,此行不遇父,决不生还也”。未行时,一遇客之曾往贵省者,询访亲计。客曰:“万里千苦,一言难尽”。亲族知其事,悉阻。府君意已决,卒不听,孓身就道。途中资不给,与人疗疾,辄苛验,得疾者资助。始无资斧,忧返乡如之,盖天相之。时嘉庆十四年(1810年),府君年三十六,甫入黔询问几遍,莫知之者。斯时,府君计益穷,志益坚。又咨访数月,忽于族邸中遇一慕客李姓者,方(访)之,始知祖父已家于贵阳。府君之定番洲,至是始得遇,孝祖父无恙,且有庶祖母焉一氏、王二氏,罗普安人,因向迁苗变,避难求托祖父,拒之,不得。祖父有难色,坚不肯继,以泛请之苗人,遂娶。焉、王已抚,皆感动。劝之行始。府君遂请与俱归,途中侍父母,携弱妹,艰难备偿,不以为劳,往返几二载,始抵宁。还家后,奉养十余年,色养备至,事二庶祖母无异事祖母。家虽乏,常进口绀旨。至道光元年(1821年),祖父母相继殁,府君丧葬尽礼,哀几灭性,而事祖母益,言罢(疲)。后于道光三十年(1851年),庶祖母亦卒,府君哀,不节寻亦卒,年八十岁。府君有妹二,长,祖母彭氏出适王姓,家亦贫,周给备,至及其殁,以礼殡葬之。次,即黔省礼旧者,择婿必求有名士,因适同郡痒告司,司姓焉。府君待人以和,人有业午至者,亦不与较尤;好读书,逾所未见,出市之,不惜价;生平喜勤劳,惜勿(物)力,虽片纸木屑不忍弃。且秉性谦恪俾谦,待子侄无疾言逊色,作事无钜细,不苟简。即闲谈,非格言正论不道也。呜呼!府君之品行心术,人所共知,访亲一事,人世之所罕见者。倘蒙人仁君子有所采择,发启德之幽,充子数十载之后,则殁,存永德之暨矣。 

 

  郭家宅院的二层砖木楼房 

  吕洞宾,道号纯阳子,唐代山西芮城人,是民间信仰中很有影响的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位居“八仙”之首,集儒、道、佛三教合流思想为一体。道家重视炼内丹功,相传吕纯阳在医学上颇多贡献,所以被中医奉为祖师,民间多以“吕祖阁”庙供奉吕祖。郭丰邦以医为业,自然尊其为师,自称弟子。《书经》曰:天难谌,命靡常,即天难以相信,命运没有不变的。《尚书.多士》: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上天赋予的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只辅助有德行的人。郭丰邦将居所取名为“靡常斋”,蕴含了“天人合一,命由自造”的儒释道思想。

  垂花门门楣上“学吃亏” 三个字题于清道光拾柒年(1838年),也可以理解为是垂花门建造完成的时间。这三个字也包含了很深的儒释道思想,即是做人之理,也是经商之道。

  “学吃亏”是先以“只舍不取”姿态出现,最后收“先舍后取”之功的智者韬略。这显然是郭宅先人一生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四方,历万险致发达才总结出来的处世秘诀。它恰好捕捉到人性的弱点。

  “孝思不匮” 系钦命提督山西学政翰林院编修朱为题。学政为古代学官名,提督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举,简称学政,俗称学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翰林院编修是具体官职。简言之就是朝廷派往山西主管教育的一名官员。“孝思不匮”取于《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由教育官员题字“孝思不匮”,表彰郭丰邦万里寻父的孝思永存行为,是当时弘扬“百善孝为先”这个中华文化传统根基的普遍做法。

  “恤赒高义” 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兵兵部侍郎 XX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是中央监察官员的部门都察院派出的巡抚官员,右副都御史是官员的级别, 兵部侍郎是掌管军队的副职。由军政官员题字“恤周高义”,表彰郭宅先人热心公益济困救贫的行为。 

 

  郭家宅院的楼房和垂花门 

  “孝思不匮” 、“恤周高义”是官题匾额,说明郭宅先人的忠孝节义已经为当时当地社会树立行为典范。

  郭宅先人所建居所应该是一座北方典型的带东西跨院的四合院或者是以中院为主的东西并列三串院。主院面宽七间(带一间大门),以垂花门隔为里外院。里院除正南房外,东西是各三间一脑稍厢房;外院东耳房三间,西耳房四间,正北倒座房六间,偏东大门一间。东院在抗战中被日军飞机扔下的炸弹烧毁了。

  当时的居住风俗是内宅(即里院)为家人居住的地方,主人居住最高处正南楼房,按照东贵西贱习惯,长子居住东厢房,次子居住西厢房,外宅是接待宾客和佣人居所,倒座房为药店。

  这里重点说明一下垂花门,因为在当地,到民国以后的民居建筑中垂花门已经极为少见,以致居住了几十年老宅的人们以为垂花门是一座牌楼,也习惯称其“牌楼”。

  垂花门是宅门中内宅的入口,有两种功能, 第一是要求有一定的防卫功能,为此,在向外一侧的两根柱间安装着第一道门,这道门比较厚重,与街门相仿佛,名叫“棋盘门”,或称“攒边门”。白天开启,供宅人通行,夜间关闭,有安全保卫作用。 第二是起屏障作用,这是垂花门的主要功能。为了保证内宅的私密性,在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棵柱间再安装一道门,这道门称为“屏门”。 除去家族中有重大仪式,如婚、丧、嫁、娶时,需要将屏门打开之外,其余时间,屏门都是关闭的,人们进出二门时,不通过屏门,而是走屏门两侧的侧门或通过垂花门两侧的抄手游廊到达内院和各个房间。垂花门的这种功能,充分起到了既沟通内外宅,又严格地划分空间的特殊作用。在封建社会,未出嫁的香闺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指“二门”就是这道垂花门。

  郭家宅院的郭氏族人是从历史名村贾家堡迁移来的。贾家堡是宁武关重要的粮草基地之一,村里世居的村民都姓郭,没有一户贾姓。贾家堡的娘娘庙有一块石碑记载““娘娘庙嘗我汾阳王三十四世孙郭宗明始盖以佑神而福民。”按照贾家堡郭氏祖传家谱记载,郭宗明大约在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应征宁武关戍边。“始祖明宗时为草料场司队,守备统兵,捐资于己,谓国家以兵为卫,兵必神佑庇荫遂建庙焉。伐石于山,取木于林,命匠于营,董役于官,不费库银,不扰民力,利天然之洞以座神,借境以耀其灵,援神以彰其胜,佑神而福民。”;又“宗传锦,锦传桥,桥传洪,洪传垒,垒传树,树传天”;“天太育五子失两,上祖士家子弟为行武,以身殉国甚多,聿丁寡继,猷改门庭:三子文运农耕贾家堡,四子文蔚宁武府城事商,五子文璋营生炭窑郭家窑。”所以郭文蔚即郭丰邦的祖父是汾阳王四十一世孙。郭家宅院现在居住着汾阳王五十世孙。

  一个村庄、一座民居就是一个家族的繁衍历史,也是一座城池的历史遗迹。今天在承载传统文化的百年民居愈来愈少的情况下,保存较好的郭家宅院愈加弥足珍贵。可喜的是宁武县政府于2013年将郭家宅院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录中,2015年又将郭家宅院列入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忻州市文物处于2014年对郭家宅院进行了文物保护规划。  

关闭本页